即使是在主流直播平臺中,也只有部分平臺具備了廣電總局出臺的《網絡視聽證》。
隨著政府展開“最嚴”監管,直播平臺網站或將面臨一輪洗牌,尤其是中小型直播網站將面臨生死考驗。
9月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重申相關規定,要求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依法開展直播服務。也就是業界所言的直播機構需要“持證上崗”。
該《通知》的沖擊波到底有多大?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了直播行業人士和分析人士,并整理出了8個問答,試圖厘清《通知》的影響。
1、通知主要說了什么?
(1)直播機構需要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且具備相關許可項目。
(2)未經批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
(3)在開展直播活動前,應將相關信息報屬地省級以上新聞出版廣電行政部門備案;
(4)直播內容應自覺抵制內容低俗、過度娛樂化、宣揚拜金主義和崇尚奢華等問題。
2、哪些直播機構擁有《許可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上查到,截至2016年5月31日,總局共頒發了588張許可證。這些持證機構包括了新聞出版、企事業單位、網站等。
綜合各個直播網站底部備案公示和內部資料,中金
公司整理出了如下表格,可以看到,只有YY、映客、虎牙等部分直播平臺具備了《許可證》,而斗魚、花椒、熊貓TV等多個直播平臺沒有查到其擁有許可證。
主流直播機構資質情況一覽。來源:中金報告
截至發稿,這些“未持證”直播平臺未予置評。
3、持證就能“上崗”嗎?
不持有《許可證》的機構,禁止開設互聯網直播間以個人網絡演藝形式開展直播業務。
持有《許可證》的,也要根據獲得相關業務許可,才能開展哪幾項業務。《許可證》分為四大類共17項業務類別,其中涉及到直播的有兩條,一是通過互聯網對重大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體育等活動、事件的實況進行視音頻直播,應持有《許可證》且許可項目為第一類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第五項;二是通過互聯網對一般社會團體文化活動、體育賽事等組織活動的實況進行視音頻直播,應持有《許可證》且許可項目為第二類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第七項。
4、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 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的直播機構怎么辦?
受這條限制的主流直播機構為熊貓TV、虎牙TV、斗魚TV、全民TV、戰旗TV等。
中金報告認為,這條要求對直播機構的實質影響不大,“XX TV”改名為“XX直播”即可繼續開展業務,核心門檻還是“持證上崗”。
名稱涉及“TV”字樣直播平臺。來源:中金公司
5、哪些直播機構受影響?
中金
公司的報告稱,大多數新興的互聯網
公司不具備《許可證》,即使具備,大多數許可項目也沒有覆蓋到第二類第七項。
此外,通知中還提到,直播機構在開展直播活動前應將相關信息報屬地省級以上新聞出版廣電行政部門備案。
一名不愿具名的直播行業人士分析稱,這條要求對大
公司應該沒有太大影響,但是對中小
公司以及走上創業路的
公司而言,基本就是斷了生路。
綜上所述,
此次通知波及的“重災區”是原有業務是以社交、購物等為主,新增直播業務實現導流或流量變現的公司,以及新開設的創業公司。
6、如何獲取《許可證》,難度高嗎?
答:中金報告認為,難度高。根據廣電總局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審批事項服務指南》,對照直播平臺主體運營機構的創業
公司,難點主要有:1)新申請單位現要求“為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單位”;2)注冊資本應在1000萬元以上。對于已經獲得《許可證》但是沒有對應許可項目的機構,進一步申請對應許可項目難度相對較低。
大型直播平臺可能嘗試去申請獲得持證,
或通過合作方式獲得許可證;一些新興的創業平臺可能會放棄這塊市場。
具體取決于廣電總局執行力度。歷史上,2008年廣電總局進行了三次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抽查,責令停止或警告處罰了一系列未取得《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擅自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的網站。
7、直播平臺到底誰來管?
大部分主流平臺都持有由國家文化部頒發的《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而今看來,頒發《網絡視聽許可證》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會進一步執行直播平臺的監管職責。
國家廣電新聞出版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相較于文化部的《網絡文化運營許可證》需要更多的條件和資質。
易觀智庫互動娛樂行業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傳珍告訴澎湃新聞,自去年5月直播火熱至今,直播平臺都在生產自制的欄目化內容,內容的探索已觸碰到了社會熱點、新聞評論、體育賽事、名人訪談等傳統媒體平臺的業務范疇。如果對此類內容如果風險控制不力,可能會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因此,對于監管單位來說,多持一張證就能更有效規范直播平臺的內容形態,進而做好對網絡信息內容正確思想導向的監管。
一家知名直播平臺負責人向澎湃新聞透露,廣電總局本次核心要管理的是新聞、綜藝、體育、電商版塊,主要是它原管轄范疇下的。對個人娛樂及社交直播,歸不歸廣電總局管還是沒有定論的。
8、直播行業將面臨怎樣的變化?
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網絡直播平臺用戶數量已經達到2億,大型直播平臺每日高峰時段同時在線人數接近400萬。
王傳珍認為,直播服務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商業模式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加上從此前文化部、公安部再到廣電總局出臺的各種嚴厲監管、審查政策,直
播行業正在加速“洗牌”。可以肯定的是,直播平臺即將告別此前的野蠻廝殺競爭,在市場與政策激流中存活下來的直播平臺,也一定會比原來更加專業化和規范化。